“知道應該垃圾分類,但真正動手時卻嫌麻煩”“碳普惠應該讓更多同齡人了解,進而促進家長們來提高
綠色低碳生活水平”“我非常有信心在2060年看到中國實現
碳中和”……這些觀點和感嘆,來自
北京、陜西和上海等地的不同中學生,他們在學習之余對一份低碳問卷的關注,讓不少成年人感動。
近日,國內首份由中學生組織完成、聚焦未成年人碳普惠問題的《中國青少年綠色低碳消費與碳普惠認知行為調研報告》在京發(fā)布。該調研由北京順義國際學校高中生為主設計和實施,自互聯網發(fā)布了一份超過40個問題的專業(yè)調研問卷,最終收集了1661項有效數據,受訪者平均年齡14.7歲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三地占比超六成,月收入1.5萬元以上的中產家庭占比54%。
據研究主要負責人王之澳同學介紹,調研問卷在設計中首次引入“
碳標簽”“個人碳賬戶”等新概念,涵蓋“綠色出行”“垃圾分類”等高頻場景,目的是檢驗相關知識對低碳行為的拉動效應。調研報告基于上千份問卷數據使用統(tǒng)計模型有一些獨特發(fā)現:如青少年對二氧化
碳排放量的正確認知每提高1%的水平,家庭垃圾“先回收再分類”的概率就上升13.67%;當然調研也發(fā)現仍有24%高認知群體在一次性餐具使用、洗澡用水等環(huán)節(jié)有“知而不行”的倒掛現象。
總體上,本調研的主要成果一是肯定了低碳認知將顯著影響行為。研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發(fā)現,在控制年齡、地區(qū)、家庭收入等變量后,對“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”認知越精準的青少年,越傾向于選擇公共交通或
新能源車。以“5公里出行方式”為例,高認知群體選擇步行、騎行的比例達38%,高于低認知群體的21%。二是發(fā)現激勵方式決定低碳參與度。如當被問及“最希望碳賬戶提供何種獎勵”時,41%的青少年首選“公共交通優(yōu)惠券”,僅9%選擇“現金紅包”。報告據此建議有關部門以“可感知、即時可用”的優(yōu)惠,替代傳統(tǒng)的金錢激勵。三是低碳“知行分離”現象突出,值得各方思考。盡管89.3%的受訪者認同“碳排放破壞環(huán)境”,但僅43.1%能準確說出“1000公里燃油轎車約排放200公斤二氧化碳”;令人意外的是,在自認“非常關注環(huán)保”的學生中,仍有38%洗澡時間超過20分鐘,47.6%未能妥善處置塑料廢棄物,這意味著研究提醒:過度抽象的氣候知識可能形成“認知負荷”反而阻礙行為轉化。
項目導師、中國碳中和五十人
論壇創(chuàng)始秘書長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立表示,這一研究填補了“未成年人低碳觀念和行為”科研領域的空白,價值突出。“以往研究和發(fā)展政策多聚焦成年人。但今天的青少年三五年就將成為主流消費人群,提前認知、了解其行為,將對我國實現2030碳達峰目標有重要作用。”另外他認為,調研報告提出的建議現實可行,理解“知識—感知控制—情境支持”的干預路徑,將為校園低碳教育提供操作指南。此外,中學生為主的項目團隊坦言,未來將持續(xù)加強這一研究的科學性。因為當前研究受限于資源存在不足,如樣本仍偏一二線城市,農村及低收入群體占比低等。后續(xù)如有機會將聯合社會機構把問卷擴展到更多地區(qū),并嘗試接入校園一卡通、共享單車等客觀行為數據,以減少“自我報告”偏差。
當前,全國各地對青少年低碳問題的關注熱度正在增加。如北京正在
試點“中小學生碳賬戶”,計劃與地鐵、公交系統(tǒng)打通積分兌換,預計到2026年覆蓋人群將超50萬。上海、深圳有望在秋季學期同步上線校園版“碳普惠”小程序,一些中學在新學期將設置“低碳實踐周”,鼓勵學生用碳積分兌換“免寫作業(yè)券”或“校園農場體驗券”。“如果碳積分能換周末博物館門票,我肯定每天騎車上學!”一位初中學生的這句話,代表了不少受訪者的真實心聲。
從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,中間隔著的不止是垃圾桶和自行車道,更有科學知識和現代觀念的學習提升,也是制度設計與人性洞察的精準匹配——只有當環(huán)保成為最便捷、最酷的選擇,青少年才會用腳步為地球降溫——也只有更多青少年關注和投入碳普惠行動,綠色低碳才能進入現代社會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軌道。
青少年是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中堅力量,青少年碳中和實踐關乎未來、意義重大。為深入踐行“雙碳”戰(zhàn)略,提升青少年生態(tài)文明素養(yǎng)與實踐創(chuàng)新能力,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在2024年大會 “踐行綠色、零碳未來”——青少年碳中和科普實踐匯報點評環(huán)節(jié),邀請了來自全國的青少年代表展示了他們的碳中和實踐
案例,王之澳同學作為來自北京的唯一代表參與了匯報。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聯席主席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“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”、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在會上對匯報的
案例進行逐一點評,并勉勵青少年努力學習,學科學、愛科學,為國家進步發(fā)展和實現碳中和作出貢獻。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為公益類網站,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